释迦佛成道是坐在菩提树下,而示现涅槃是在娑罗双树间。在前文我们提到,《佛说阿弥陀经》里涉及到的树代表戒定慧的慧,因为树木有生长之意,虽然树木参天,但是也会在过程中受很多影响,代表修行获得智慧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其中种种的缘会对结果有影响。也代表想修持获得智慧是需要坚持和忍耐的,不可能种下了种子马上就要他发芽,马上长大成为栋梁之材。树木参天并非是为谁家做房子长的,一棵树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树木越高大,对生态的贡献也越大,树木也会为动物生长提供条件。
三草二树喻
在《法华经》里有三草二树喻,这是在法雨喻中的一个连环喻,大树指代大菩萨,小树指代小菩萨,还有种种的草,代表了种种心量心态的众生。当法雨遍洒的时候,山河大地同沾法益,大树会吸收更多,小树也会比那些草吸收更多,这就如之前常常说“有容乃大”了,心量的大小决定了成就的大小。再把树和智慧联系起来就有了一个很有趣的推演:大树是因为心量大、扎根深,所以大树的智慧也更圆满;小树相比大树,心量略小、根扎也没大树深,小树的智慧比大树就略逊了。
越付出,越拥有
除去品种问题,各位是否想过大树和小树都是同一品种,大小树有什么差异呢?我们表面上看是树扎根深了,根基稳了,然后上层建筑可以更高大,可以有足够的定力抗倒伏了,那么大树怎么成为大树的?
植物的成长依赖光合作用,高大树木的叶子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然后通过叶片的气孔释放水汽,形成了对根部水分的吸引,树木通过水分的流动,将更多的营养物质传递到树木上,作为成长的助力。
这一运动的根源就是由释放水汽开始,叶子吸收了阳光的热量释放水汽,水汽释放得越多,将会形成越大力量的根部吸收水分的情况,也就会让根越深地扎进土壤,吸收深层土壤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所以成为大树的关键动作并非是获得,而是付出。将水分更多地释放出去,就会吸收更多的水分,这些地下水由土壤和树木的过滤,成为更干净的水汽,释放到空气中形成云,凝聚成雨云,再由风吹到哪里,水分落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大菩萨的成就也是这样的,你需要付出,在付出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会有收获。就像释放水汽,在身体里形成水分通道,释放的越多,根吸收的也就越多,获得的补充和营养也越多,根扎也越深,根深吸收的水分可以更多,可以支持大树释放更多的水汽,这是良性循环。
《法华经》里佛陀用大树做例子,说大树是大菩萨。我们粗暴地读会以为就是树木的体量大小类比于菩萨的大小,可是如果我们深入理解一棵树木的成长,也必然会理解大树成就的原因。这样一来虽然都是树木,小树他贡献的就没大树多,那么小树如果假以时日也会慢慢长大,他的贡献也会更多,成为大树。所以这个三草二树喻还是很有深度。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阿弥陀经析》
版权所有:准提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