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乡民一样,程丽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竹编技艺,她手指巧悟性高,五六岁就能编织席垫、簸箕、背篓等粗糙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十几岁开始专攻瓷胎竹编等“细活”。
外行人会以为,竹编在生活中很多见,不足为奇。但其实,粗糙的竹节变成细密的竹丝,其间繁复与艰苦难以想象,需经刮青、破节、剖片、烤色、起篾等数十道程序。这也是程丽双手特别粗燥的原因:“竹的边缘像刀片一样锋利割手,我小时候十个手指没有一块皮肤是完整的。”
比辛苦更难熬的是枯燥和寂寞。那个年代,花上几天时间才编出的一床席子,根本卖不了几个钱,程丽做的精细竹编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欣赏这门手艺的人却不多。年轻聪明的程丽,一面享受着每天五六小时静坐编竹的简单宁静生活,一面也不甘心一辈子当个“篾匠”,也想出去看看别的“风景”。
1996年,16岁的程丽怀揣憧憬,离开四川老家来到了上海。想不到初来乍到,屡次求职碰壁,她在做了两个月杂工后开始反省:自己灵巧的手,对这个大城市有什么意义?她又该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她也慢慢发现,上海是座有过辉煌竹编历史的大都市,但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竹编这门古老而实用的手艺正在慢慢消失,年长者对此尚存记忆,许多年轻人已不知竹编为何物。在她眼里,这十分可惜。
?
程丽发现,她不管做什么都不如竹编更有热情,不管身处那里都无法泯灭一份家乡情结。她把自己家改建成工作室,取名“云竹轩”,在家里继续从事竹编。
渐渐地,她开始与佛教结缘,也许是对儿时随长辈去寺庙拜佛的经历印象深刻,也许是竹编需专注静心与佛家修心有相似之理。形成风格之后,她于2010年注册创立了一家社会组织——上海市佛肚轩竹文化创作中心。起名“佛肚轩”,一为与佛结缘,大肚能容,容天下之事;二为佛肚竹为竹中名竹,因竹形酷似弥勒佛的大肚而得名。佛肚轩有个宏愿:肚大福大,笑口常开。
程丽不断开辟竹编创新手法,开始专注创新竹丝画和竹丝扣瓷作品,将传统竹编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慢慢地,她的竹编作品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清明上河图》、《心经》、《五牛图》、《隐形观音》等数十件作品在国家、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她的作品成为了人们竞相收藏的珍品,而瓷胎竹编花瓶《熊猫》更是作为国礼赠予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和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马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波拿教授说:“这是竹编史上的奇迹,是艺术中的艺术”。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伊恩亨特见到竹编《清明上河图》后,盛赞竹编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陈香梅参观后题词“前途无量”。
?
版权所有:准提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