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问师父,您平常是怎么修行的?能不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让我们了解一下?谢谢法师。
师父:好!我们佛教修行着重是心——心灵的状态。永明延寿大师有一句话叫“入定则一尘不染”。归入自己心性的时候,一尘不染。我们的心是方的,是圆的,还是扁的?它到底是什么形状?有一句话叫“说是一物则不中”。 唐朝寒山大师说:“我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当回光返照的时候,心不落于相,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为所累,此心如水,上善若水,随方就圆。所以我们修行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事、物,不变我们心灵的光明状态、智慧状态,叫随缘不变我们的心。不变随缘,以我们清洁、光明的心而去印悟,就像明镜去照物一样,这个是我们一种学佛的受用。
在出定的时候,比如在面对人、事、物的时候,叫“万善并行”。什么叫善呢?利己利人的。这个利又不是一种短时的利,它是一种究竟的、长远的利。哪怕是以世间的方法,比如有时候你看到的是很通俗的方法,但是我们的目标还是引导有缘人驱入“大道”。
我们佛教有一句话叫“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有时候人看到会说:“诶,你这个方法这么庸俗,这么通俗”,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慈悲的展现。它是要引领众生入“大道”的一种方便,他有他内在的动机。
比如我们今天在座谈,请问这当下我们的心态祥和,我们保持着灵明的智慧,这是不是一种好的生命状态啊?我们在座的人,我们拥有这种能量场,这种纯净、祥和、向上的能量场,这同时是不是社会财富啊?用我们的笔记录下来,用我们的报纸、电视去传播,这是不是传播正能量啊?那我们今天在这里就制造了善业,这就是人生之所为啊。
拿明镜照还有一些是不好的。有一些要为,还有一些要不为。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叫“戒恶修善”。善虽难也应当为,恶虽易也应当不为。人应当有所为和不为的这种智慧,也是我个人保持的一种状态。
甚至我们要求自己,不是说醒的时候这样,连梦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状态,连做梦都要保持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甚至怎么样呢?我们这种生命越来越成熟,成熟了之后,生命超越肉体的生老病死,我们叫“了生脱死”。
不被业力所转,我们最后成为业力的主人,驾驭它,就变成自在,叫“观自在”。于一切业力之中驾驭它而得自在,超越生死苦海,这是我们修行人要自问的。我能够这么做吗?我正在这么做吗?我能以此来引导大家这样做吗?这个就是我们的修行。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准提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