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皈依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老师:我们知道皈依是皈依内在的觉正净,因为内在的三宝无法觉察和时刻观照,于是佛陀慈悲为我们树立外在三宝的形象:佛陀、经书和僧人,分别领代觉、正、净三项。
外在的皈依我们叫形式上的皈依,内在的皈依是本质性的皈依。当然内在的皈依自然不需要皈依证去做证明,真正的皈依应该是内外皈依的集合,外在的皈依三宝是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而内在的皈依三宝却没有这种非常刚性和直观的表象可被观察。
内在的皈依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皈依什么?皈依于本性的三种性德,分别是本性中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其实代表了本性的基本状态。我们知道本性外一点点的地方就是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迷惑颠倒,就是认假为真,就是染污。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无为法就是至高心法。你以什么样的心在驱驰行走?以什么样的状态出现并面对大众?
这里就分出对内在自己的真实和对外在大众的方便两个方向。一,对内在的真实。比如我们说“心里有佛”,是否真的时时刻刻都有佛,都在想着佛,都在以佛的教诲在用心?这个事情外人不能评判,所以你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答案是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诚面对自己。如果你能真诚,不去矫揉造作,这是内在的性德。所以当佛问弥勒菩萨是否除去了对世间享乐的贪爱,弥勒菩萨说:很抱歉,佛陀,我还没有做好。这个时候的弥勒就是真诚的,是真正的皈依自性的。如果这样的对话是和阿难说,答案肯定是另外的样子,因为在《楞严经》中我们看到阿难的习气,说话就算自己没道理也会把一大堆人拉来当垫背,越这样越说明内在的皈依没有做好。
所以问“真正的皈依应该是什么状态?”这确实是非常非常严肃的话题,如果内在的皈依做得到了,此人虽然行于恶世,却心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处污秽却不损其香;此人虽行于邪见稠林,却能清晰了然,不被假象迷惑,能行于百花片叶不沾;此人虽然有不净肉身,以不净食疗养色身躯命,却能心志高远,不为世间染污蒙蔽,不恋世事,一切世间缠缚无法羁绊,成就洒脱自在。这种内在的皈依是我们学佛人当追求的,是我们学佛当思维的。作为佛弟子应该是真正的心的皈依,而非是形式上去拿一个证明。
二,对外在大众的方便。若人行持戒律越高,他人越无法看到他戒行的痕迹,这就是一种隐忍了。为什么要这样?古语云“物以群分,人以类聚”,佛教中说共业招感,若人能持心戒,确实在世间可获大自在,于生死大自在。但是一切圣贤,皆以救度众生为本怀,若要救度众生,就要和众生有一个交集圈子,不能曲高和寡,所以行持越高,境界越高,也就越要放下身段,与众生的接触是以方便为根本指导,以救度为根本目标。如果阻碍救度,保持行持的高,保持境界的高,这都是和大乘精神背离的。所以戒行走到高处后,经过严格的持守后,为了方便救度,就要涉及到开和遮。
所以皈依的方便性,也是为救度大众,为和大众结缘而做的。当面对一些众生了,他们很苦,或者我们没有办法救度他们,为他们做一个形式上的皈依,这个行为,虽严格说不妥,可却是在和众生接一个法缘,乃至很可能凭借看上去不起眼的皈依,在某个时间,就能促成他缘分成熟。
就算你知道他可能对皈依是什么都不理解,但是只要他能获得皈依的点滴利益,也可以做。如佛陀在临涅槃前,接受了一个人的不净食供养,为什么佛陀欣然接受?虽然那食物里有肉,可佛陀还是慈悲他,受用了。这是以慈悲为根基的方便,佛陀知道能至心供养三宝是有巨大的福德利益的,而能供养佛陀的机会随涅槃就消失了,这种世间大福田的事情,佛陀就算忍着临终的4大败坏,也要欣然接受,为的就是给他人种福田的利益。
所以这种方便性,若脱离了慈悲的大框,丢失了智慧的约束,方便会行成很混乱的局面。皈依这种形式也如此,所以我们当以内在的皈依为主要,当行持够好了,才能探讨开遮;若行持不够好,就做开遮,这无异于给自己找放纵的理由和借口。一如很多人说我心有佛,是不修行借口的成分更多。
版权所有:准提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