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3日乔美仁波切在强西乃多第十世金蔓卡珠·曲吉尼玛及囊曲·土登尼赛处接受乔美全集的灌顶及口传。在卡珠仁波切处接受《青才曲吉洛珠全集》中除传记以外的全部教法及《土珠巴吉更赛》、《桑巴伦珠》等的灌顶及《热岭普巴》灌顶口传。从盖珠·诺桑加措处得受《解脱经》、《略解脱经》、《陀罗尼集》、《般若两万颂》、《五部陀罗尼三经》、《药师三部经》、《时轮本续》等教法。达那·普措扎西仁波切处得受《大闻解脱经》等。从此乔美仁波切便开始了弘扬佛法、利乐有情的佛教事业。
这个时代的爱和忧伤〉这本书稿包含赵波和几十位各界文化艺术界人士闲谈与图文欢迎有兴趣的杂志和出版社前来联系..
1我在问过一些我想采访的艺术家之后,最后想来向您提问,因为尽管在我的眼中,我特别喜欢您画的画,您的很多想法都很艺术,但是在大多数眼中您是一位来自藏区的宗教人士,一位活佛。您和我们俗人是有很多不同吗?
回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比如你是作家,我是活佛,他是工人,我们可能都不是天生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担任某种角色的,我们今天的社会角色,由多种因缘促成,比如往昔的业力和愿力,今生的造作。又比如阳光穿越大气层会有种种光波和色彩的差别,就人而言,这些都不是自性,就事物而言,也不是本性,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对世界和社会人生的态度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大家可能非常好奇活佛会有很多神奇和不同的地方,其实,我们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到不同,可能因为从小受到佛教熏习的缘故,对待人和事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以前一位汉族老和尚曾说过:俗心不可有,俗事不可无。就是说我们不能没有现象界,但不能被现象界所束缚,佛和众生也只是觉和不觉的差别。我虽然不是专业学习绘画的,但我很喜欢画画,因为在寺庙里曾经绘制过坛城,所以喜欢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感觉,也没想过别人是否喜欢,只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吧。 不知这样回答是否契合你提这个问题的本意。
2宗教是让人内心平静,可是您有特别开心的时候,那么是否也有特别不开心的时候呢?如果您感到忧伤,最会去做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宗教是让人内心平静的,特别是佛教。当然每个人都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可能让不同的人开心或不开心都有不同的原因,如果只是围绕着自我而思考那肯定不会开心的,我一般通过念经打坐使自己内心平静。对我个人而言,基本没有特别的不开心或忧伤的时候,一直都是很平和的。
3每天您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用很多时间阅读,思考,能告诉我们您的一些生活习惯吗?
回答:传统的养生之道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在佛教的生活习惯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我从小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睡觉前念经可以让我在睡眠中不会昏沉,睡眠质量很好,早起念经会让我一天有一个好的缘起,时间是由一天一天组成的,有时会阅读,有时会静坐,有时会交流,有时会写作,一切的生活离不开修行,离不开对心灵的关照。一位上师曾教诫到:不要干扰别人的心。我想,我的生活也是如此,尽量做有益身心、不做会后悔的事情、不干扰别人的心。
4您一直劝导我们吃素,这方面您的感受是什么?吃肉的人会不会攻击性要强于吃素的?更争强好胜的话,也许因此会多出很多不快乐的因素?
回答:吃肉吃素都是一种习惯,中国的礼记中也曾记载过吃肉和吃素的差别,我的感受是吃肉使人昏沉,吃素使人清明,从环保和健康的角度来说,我们也看到了吃素的必要性,比如,大量的畜牧业造成世界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共识,人类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保护大家共同的生存环境。当然,从佛法来说,吃肉有悖于慈悲心,更是和杀生直接有关,所以佛弟子应该尽量养成吃素的习惯,如果做不到,也尽量吃“三净肉”。至于吃肉的人攻击性更强的说法,也许可以换作:攻击性强的人更不容易接受吃素的观点和养成习惯吧。佛法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众生养成慈悲心,放下对立、放下斗争,这源自于对世界和人生本质的深刻认识,当我们产生一种对立的念头时,这种念头就会投射在我们内心,从而埋下了不快乐的种子,你看过“水知道答案”那本书吗,那是用世间科学作出的解释,和佛法的道理是一致的。
5您觉得现时代很多人有心理疾病的原因是什么?现代人的问题在哪里?是社会病了还是我们病了?知识分子能做什么呢?
回答:佛法讲我们众生都得了无明的病,我们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和无明有关系,而无明主要是指的我执和法执,就是对于我和万法的错误执着,如果用现代的通俗话讲就是自私自利,这是你所说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西方的心理学家也得出研究结论,大多数经常说“我”的人,痛苦比其他人要大。现代人的问题,表面看是过于追求物质,过于自私自利,关键还在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破斥和抵触,因为传统文化更接近于将人心安置于本来的面目,如果人迷失了自心,一切不好的问题都会出现,中国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就说过: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社会得自于人类的互动,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形成良性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病了,社会也会是病态的,我们好了,社会也会转好,以前弘一大师问印光大师如何挽救世运,印光大师说:必须强调因果报应。如果说知识分子能做点什么的话,我个人以为就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因果报应善说向社会大众进行推广普及,既然“福不可救”,那么我们将一切精力关注于外在的科技物质军事等成就,很难解决人类内心的危机。
6艺术家大多数天生人格不健全吗?自私自我,或者说他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或者童年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你的童年呢?我一直很羡慕您有九个相处非常融洽彼此互敬互爱的兄弟姐妹。在城市中您这样的年龄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兄妹姐弟的。
回答:我想,趋乐避苦是每个人的共性,但现实中每个人的志向追求不同,有的人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追求精神享受,有的人身体很辛劳,有的人精神很疲惫,这和个人的成长环境及所受教育很大的关系,如果说人格不健全,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艺术家和其他人的差别在于他们将艺术作为理想和终极,在世间看来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但我想这里有一个本末的问题,就是说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艺术的形式很重要,但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内在境界,你可以看到境界很高的画家,简单几笔也可以成就名作,我们欣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其实都是在感受艺术家所传达的内在境界,为什么有的艺术家会忽然信仰宗教,或者放弃自己早年的艺术事业,都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试图通过艺术来领悟终极,当艺术形式已经无法提供精神资源的时候,寻找新的突破就成为必然。至于你说的自私自我,我不认为是艺术家特有的问题,不过或许和艺术家的创作特点有关吧。
我的童年是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渡过的,周围除了兄弟姐妹之外还有很多年龄相近的小孩,每天都在一起玩耍,上学等丝毫没有压力,到了9岁左右被认定成活佛,接到寺庙学习藏语和经文,一直非常开心,我想这种无忧无虑的童年可能影响了我成人后的心态,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内心充实而平和。大部分人都有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从童年到成人我们有一个必须要跨越的阶段,在心理学上童年阶段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是很重要的,但反过来说,教育是一生的事情,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也就是说先天不良就需要后天改造,童心很好,但可能是一种混沌状态,我们需要跨越童心,去开发自己清明的智慧觉性,去突破现实的种种痛苦幻象,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的确,你说的现在城市中的孩子可能缺少像过去那样的兄弟姐妹的亲情熏染,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有责任想办法去改善儿童的成长和教育环境,而首先要正视的就是,我们成年人自己也需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
7每天都有来探访您想来和您探讨些问题的人,会不会觉得累?什么情况会让您觉得自己无力面对?会吗,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您会怎么样?
回答:身体上会有累的感觉,但心里面不会的,就像说你能感受到一个人的痛苦,但你不会和他有一样的痛苦,释迦牟尼佛发愿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但还是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感受痛苦,这不意味着佛的愿力是虚假的,而是佛不是万能的,他不能代替众生成佛,也不能代替众生受苦,佛是以教育的方式让众生自己觉悟。我们作为佛弟子,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把佛陀的教诲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由此觉悟。我个人也有无力实现的愿望,也会遇到困境,但像汉族古圣先贤讲的那句话:尽人事而听天命。我们只要不错乱因果,至于成败得失,就随顺因缘好了。金刚经说的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重要的是不要过于执着,即使是做善事也是如此。至于无力面对的情况,那有可能是口渴了或者没吃饱吧,哈哈!其实我从小面对的是有各种难题的人,精神病患,死去的人等等,我已经习惯了帮大家念经除障,而且一直是生活在很特殊的环境里,旁观周围众生的生老病死,有了这样一种历练,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难以面对的了。
8您每年都要往返于青海玉树,北京,上海,还有别的地方,主要的工作怎样?在现实中什么事让您看了觉得不好的呢?
回答:主要的工作有两方面,一是讲法和一些佛事活动,另外就是为了有关寺院和博物馆的事情做一些外联工作。也没有什么觉得特别不好的事情,就是希望佛教团体之间,不同宗教之间,乃至社会大众之间能有更和谐通畅的交流氛围,这样大家就都会繁荣兴盛。
9讨厌看到的局面?
回答:人类认为自己是最聪明有智慧的生命,总是发明创造出来一些新式机器破坏环境,发起战争,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
10您在青海玉树做的乔美博物馆 计划将在何时可以开放?里面还设有艺术家村落?具体有什么想法吗?什么是还未能做到的呢?
回答:目前我每年7月中旬都在玉树囊谦搞一次文化保护的活动,其中有民族舞蹈汇演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吾尔多比赛),希望有兴趣的大众都来参与,然后博物馆基建方面也是每年有规划的建造一些实体建筑,这主要还是看机缘成熟与否,所以目前有完整的项目规划,但具体的实施状况和完成时间还没有定论!但这是我终其一生要做的事情。在高原上面建一个艺术村的想法由来已久,因为高原的山水是那么的特别,我相信所有到过这里的艺术家都会迸发出创作激情的,有这样一个艺术园区不仅提供了创作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可以静心修法的地方!通过多元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的交流沟通,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艺术色彩、激发艺术活力。具体想法有待于和有关人士的进一步交流。
11宗教人士在北京的活动受限制吗?什么方面您希望有所改变?有能力改变吗?
回答:具体情况不是太了解,我们佛教人员都是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至于希望,就是希望无论汉藏,国家各民族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这需要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努力。
12目前您对我们这些弟子有什么希望吗?总结这些年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您会怎么评价?
回答:要从佛法获得实益,就要从闻思修下手,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取得进步。因为我是很随缘的人,所以对这么多年的个人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是努力去做事,没有什么遗憾就很好了!
13您怎样看待藏传佛教?
回答:佛教由释迦牟尼佛创立,随后传向亚洲各地,形成了南传、北传和藏传三大系,但这不意味着有三种佛教,只是应不同根机的众生宣说了不同的教法。藏传佛教的核心与大乘佛教是一致的,如果说其独具的特点,很多传承上师都认为,藏传佛教是一种显密圆融的教法,从小乘、大乘到密乘非常系统,具有严密的次第性,这也保证了藏传佛教的鲜活生命力。
14如果您建议别人修佛心,会用怎样的渠道?会教他们怎样的方法?
回答: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开放心灵,不要排斥一切有助于提升人心灵的文化;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佛法,获得不同层次的佛法正见,我们说正见犹如明目,可以引导我们无误趋入解脱道;第三,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展开修法的引导。净空法师曾多次说:要真干!有了真干的毅力,即便念一句佛号,也是最有效的修行。藏传佛教有很完善的次第修法,我只是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器来加以引导罢了!
15如果《2012〉电影说的是真的,您会如何度过这两年?极乐世界要怎样的人才能前往到达?
回答:《2012》对于世界是一个警醒,当危机来临时,首先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为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外在的,而来自内心。对于一个佛教弟子来说,无常是每天要坚持的修法,我们随时会离开这个世界,对于个体来说,这就是他的世界末日,所以,我们佛教弟子无论外在环境如何,不会动摇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极乐世界的修法在汉传和藏传佛教中讲述的都十分详尽,在《观无量寿经》中提到了“净业三福”,即“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而藏传佛教的传统中则有极乐四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回向往生。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障碍往生的因素,主要是五无间罪和谤法。净土修法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它包含了所有佛法的精华,因此首先要对佛教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会对净土产生正信。16到现在这个阶段,您怎样理解人的感情?活佛有普通人一样的感情吗?怎样看待俗人们为之快乐或者痛苦的爱情?
回答:《无量寿经》中说: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楞严经》中也说爱为生死的根本,当然,这个爱要广于我们所说的爱情。根据佛教的观点,三界中欲界中有饮食和男女的欲望,随着层次的不同,爱欲的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偏于生理的欲望,有的人偏于思想活动,现实地看,爱欲的产生和我们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有很大的关系,而六识是具有欺惑性的。从无尽轮回的角度来看,所有众生都曾经互为父母子女,我们这一世与自己的亲友也是有复杂的因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既要随顺世间的传统习俗,也要有一种超越性,在中国的《世说新语》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我理解,圣人因为断除了烦恼,不会因为感情而产生烦恼,但他会随顺因缘来善巧引导众生,所以看起来和常人没有两样。活佛的名字不能代表内在的修证,可以说,只要是证悟自心的人,他的内在境界一定是不同于常人的,他的所有心行一定是利益众生的。
关于爱情,世间人的确是以生死相许的,但是在佛法看来,只要有爱欲的烦恼,就会不断在轮回中流转,就会有痛苦的滋生,在人类的八苦中,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痛苦,我们不可能让大家都出家,也不可能让大家变成无情的土石,那怎么去化解这种痛苦呢,我看暂时来说是放下爱自己,真正地去爱对方,在很多由爱转恨的例子里,主人公并不是真正爱对方,而是爱自己,所以当分别时,就会产生嗔恨心,这样的爱是狭隘的、自私的,也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更进一步,就是不要太执着,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要懂得随缘安住,缘聚则合,缘尽则散,我们需要做的是随顺因缘去照顾好身边的人、亲近的人,就不会因此产生种种烦恼和痛苦。
17您的生活会不会比我们多了很多刻板教条,比如您以前说很小的时候读宗教学院,每天四点就要起床,念经文念得头痛欲裂,您怎样克服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十二岁,那么小成为活佛,又是走过怎样一条修行之路?画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回答:其实大家从小的学校生活也同样是很严格、很辛苦的,重要的是家长看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慢慢知道了受教育的潜在利益,要成就任何一件事,不吃苦、不付出是不可能得到希望的结果的,我们的佛教生活和世间生活的差别在于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不同,因此世间人看我们很苦,我们看世间人也同样很苦,伟大的噶举派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世间的人看我们觉得我们很苦,我们这些修行人看世间的人生活很苦!这些都是心里面生出来的,我们不是常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吗?从小学习识字、念经、仪轨、修法,既有今生的环境影响,可能和前世的习惯有关吧,习惯成自然。而且表面上看我们很苦,但在内心还是很充盈和幸福的。至于画画,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把自己作为一个藏族人和一个佛教徒,对于自然、社会的感受表达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吧。我并没有做一个艺术家的目标,只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吧!
18怎么样的生活您会觉得幸福?
回答:真正内心安详的生活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也不同于世间的幸福,因为已经打破了幸福与痛苦的对立,因而是一种绝对的幸福,不存在大悲大喜。
19什么样的感情是您需要的?
自在、随缘。
20不管在哪里都有无数的人对您很崇拜敬仰,您的弟子也很多,经常来看望您追随您的足迹,这样的关系足够让您感到温暖和满足了吗?
回答:其实如果有所求,可能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作为一位佛教徒,主要的任务就是弘扬佛法,引导有缘弟子,如果说温暖和满足,唯一的希望是更多的人能趋入解脱道,真正离苦得乐!
21四处漂泊的人根在哪里?哪里是您认可的家园?
回答:第一世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面说:我愿所有众生都能了悟现实家园犹如梦境,不可将心久住其中。外在的世界都是无常幻化的本质,再结实的建筑、再温馨的家庭,都会因为偶尔的因缘会毁于一旦,这不是很清楚显现了吗?所以,打开心灵的世界,像广告词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真正的家园,就是那尽虚空、遍法界、不生不灭的心性。当然,从现实来说,大家需要一个安定的家庭,一个稳定的工作,这里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向外寻找安心,如果认识到问题出在自身,在自心上下功夫,何处不是家园呢,哪里不是安身立命之处呢?在现象和本质两方面都不能偏废。
22我们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各个城市的南北之间,心很敏感。您觉得这样不太安定的生活好吗?
回答:对于心还不安定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会让人焦虑不安,有时候这种不安定不单纯是工作生活的压力,也是往昔业力的体现。中国的古书上讲:有恒心者有恒产。应该将心安在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上,事业上的追求不管大小,对于培养心性是有帮助的。如果心已经安定,即便往返于世界,对他也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因为时间和地域的长短广狭都是相对的,是假相。
23您最近这两年最想完成的事情?有些什么计划吗?
回答:可能主要是博物馆的事情,还有一些弘法的事情,但都要观待因缘,万事要尽心尽力,但不执著,这两者不矛盾。
24乔美博物馆不光是把藏地的宝贝收在一起公开交流展览,还有爱心基金会,要帮助很多当地的百姓还是?计划中可以开展一些什么样的活动?
回答:主要是弘扬藏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如果有能力,也会做一些公益事业,博物馆会欢迎各界人士的参与和贡献。希望提高和带动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后世的藏族人展现自己民族的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并且普及有关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
25做什么事情会最让您有成就感?
回答:只要能帮助别人就感觉很开心了,倒是没有什么成就感!
26您害怕衰老吗?怎样看待未来?
回答:有一本《入菩萨行论》,里面说到:如果事情尚可挽回,为什么烦恼呢?如果事情已经不济,为什么烦恼呢?面对必然的事情,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面对可能的善事,我们要努力成就。生老病死是凡夫的必然,所以佛法教会我坦然面对,未来和当下并没有差别,担心未来,不如安住当下,进一步说:衰老乃至死亡也是假相,心经不是说了吗: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当然,孔子说:无有远虑,必有近忧。人也不能稀里糊涂,最主要的是,佛法给了我远虑的智慧,能够面对一切幸与不幸,未来的一切也不出自己现在的一言一行。
版权所有:准提咒问答网